一部好的科普性电视专题片就其艺术性、科学性、教育性和技术性而言,应该是完美、和谐的,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节目的质量。
(一)选题忌无趣
在确定选题时,应该考虑到事物本事是否有足够的知识点,是否有颠覆人们常识的趣味点。例如,苍蝇、蚊子、蟑螂、蛇、癞蛤蟆等这些被人厌恶的动物虽然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外形让人看了浑身起鸡皮疙瘩,但只要深人挖掘,就可以找到趣味点,而这些点也将成为科普性电视专题片出奇制胜的亮点。例如,某电视台曾拍摄、播出了科普性电视专题片《苍蝇》,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受众了解到平时极为讨厌的苍绳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完美的飞行技能,为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
(二)画面忌贫乏
昆虫等动物不是演员会听从导演的安排,拍摄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创作人员有耐心和毅力,并且灵活应对出现的难题。要想做出好片子,就要拍摄足够多的精彩镜头。因此拍摄时需注意,一是微观摄像必不可少,微观镜头下的世界更能引发人们的震撼和关注,带给人们神奇的感观,科普性电视专题片《微观世界》就是经典例子;二是要借助特殊飞行设备、隐拍设备、辉外摄像机,《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片子就经常这样运用,拍摄到了很多动物的生活镜头,提高了受众的观看兴趣。
(三)解说忌深奥
科普性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要想写得好,不但需要有情趣、有特色,还要起到提纲擊领的作用;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最大的知识量,并且还不失趣味性;解说词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受众是在看电视,而不是在听科普课,因此,解说词不能平铺直叙,深奥难懂。
(四)叙事忌邪乎
现在科普性电视专题片时兴用“悬疑剧”方式来叙述揭示科学原理,这种手法值得商榷。比如,有的疾病虽然症状怪异,但是通过简单的检查就可以确诊,有些科普性电视专题片则拿怪异病症做文章,借此来吸引观众,强调种种推测的“邪乎”,反而把揭示的过程变成伪科学了。有专家表示,科普性电视专题片不仅需要普及科学知识,还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表现方式,在强调收视率的同时,也要注意叙事方式的科学性。
{五)镜头运动忌混乱
电视与动画、照片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镜头的运动。对镜头运动的主要要求就是平、稳、匀和定位,通过镜头的运动构成新的画面,表达新的信息。关于平、稳、匀前边已经提到,在此不再赘述。定位是指推、拉、摇、移、跟、甩镜头时,最后一个画面定在什么位置。定位时旣要考虑景别,也要顾及构图。
(六)画面色彩忌失真
在科普性电视专题片中,彩色还原是每个摄制人员都应关心的事情,也是衡量科普性电视专题片质量的标准之一。在拍摄过程中,影响彩色还原的因素很多,如室内、室外,淸晨、黄昏,日光、灯光频繁变化等,这就要求摄制人员工作细心,注意根据不同的光源适时调整白平衡、滤色镜和光圈。
{七)特技效果忌泛滥
如今,非线性编辑在电视制作上的广泛应用,使得制作特技易如反掌,但在科普性电视专题片编辑中,不能随便运用2D、3D特技,否则会给受众留下眼花缭乱的印象。
最后,如果你遇到难题,随时可以致电聚艺智作,我们愿意做您的影视资讯专家,策划出最具性价比的专题片拍摄方案。我们期待和您的诚意合作。
咨询QQ:26123214
咨询热线:18310897172
聚艺智作官网:www.visualfeast.cn
COPYRIGHT © 2013-2024 聚艺智作 ALL RIGHTS RESERVED